香品、油燈類、轉經綸 Incense, Feng shui,  P.Wheel, Candles
Sign in
購物車:
購物車清單
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
twitter Plurk Plurk
燭台、燈杯 >> 玻璃
酥油燈杯
材質:玻璃
尺寸:1.5X9cm
產品編號:0105

零售價格 NT 600
購物數量
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!!
02-21001919
產品內容介紹

材質 : 玻璃 . 彩繪 ( 正面印有佛字字樣 )

尺寸 : 11.5 X 9 cm ( 大約尺寸 )

敘述 :

酥油燈(Butter Lamp),在藏語中稱為「Kame」,是藏傳佛教中常見的供養器具,主要以澄清的犛牛酥油作為燃料,在寺廟、修道院和家庭中點燃。它不僅是實用的照明工具,更是象徵性的精神象徵,廣泛用於藏傳佛教的儀式和節慶中。酥油燈的地位極為重要,被視為佛教智慧與慈悲的體現,能夠驅散無明的黑暗,照亮眾生的心靈。在藏傳佛教的寺廟中,酥油燈常常成排點燃,形成溫暖的金黃光芒,象徵佛陀的教義、智慧與對眾生的慈悲,幫助修行者追求啟蒙與覺醒。 例如,在重要的節日如「酥油燈節」(Ganden Ngamchoe,通常在藏曆10月25日慶祝),信徒會點燃成千上萬盞酥油燈,以紀念宗喀巴大師(Tsongkhapa)的圓寂,象徵智慧的照耀與無明的消除。 這種燈光不僅用於個人祈福,還代表對所有眾生的供養,祈求福祉、智慧與解脫,體現藏傳佛教的普世慈悲精神。 在日常修行中,點燃酥油燈有助於累積功德,強化冥想與儀式氛圍,對藏族文化與宗教生活產生深遠影響,甚至融入日常生活,如家庭祭壇或寺廟獻燈活動。

 

酥油燈使用方式的由來

 

酥油燈的使用方式源自佛教早期的燈供養傳統,最早可追溯到印度佛教時期,最初是為了照明需求而演變成象徵希望與祝福的宗教儀式。其中,一個關鍵故事是關於佛陀弟子難陀(Nanda)的傳說,他透過燈供養來表達虔誠,從而象徵智慧的追求。 當佛教傳入西藏高原(約7世紀)後,由於當地氣候寒冷且缺乏蠟燭或油燈的資源,藏人適應性地使用犛牛酥油作為燃料,這種材料不僅易得且燃燒穩定,成為藏傳佛教獨特的燈供養形式。 這種由來強調了從平凡物質(如日常酥油)轉化為神聖供養的象徵意義,體現佛教的適應性與實用精神。使用方式通常包括將酥油置於金屬或陶製燈盞中,點燃棉芯或燈芯,讓其緩慢燃燒數小時;在寺廟中,僧侶會定期添加酥油以維持燈火不滅,作為持續的供養儀式。 此外,在特定節慶如酥油燈節,這種傳統進一步強化,成為集體紀念與祈福的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