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內含六字大明咒經卷 13650遍/圈
《基本構造》
上下層轉運輪由五種顏色構成,即代表五方佛,於法雲端上轉動法輪,象徵消除五方障礙,共轉佛法之輪。圖上方為八色蓮花圖騰,代表八大菩薩護佑,中置咒語由“嗡啊吽”及各大本尊咒語組合而成,“嗡啊吽”代表佛菩薩本尊之“身、口、意”的護持,下方為釋迦牟尼佛降世時賜予的八個吉祥物『八吉祥』象徵吉祥、平安。
《功德利益》
【寶篋經論】中說:「轉動解脫轉經筒經輪,具足大神力,可消除宿世所積罪障,降服魔礙,除身心疾病、飢轆、牢獄、刀兵、怨敵等八萬四千違緣障難。若有善信男女等發心轉動解脫轉經筒經輪,即等同於持誦經輪中所有經咒無數萬億遍,其功德不可思議,說不盡,現世可得諸事如意,吉祥圓滿,十方一切諸佛及無數龍天護法恆常佑護。可令五無間罪〔1.殺父;2.殺母;3.殺阿羅漢;4.出佛身血;5.破合和僧〕及十惡等罪業消滅。」
敘述 :
六字大明咒(唵嘛呢叭咪吽,Oṃ Maṇi Padme Hūṃ)在藏傳佛教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,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根本真言,代表慈悲與智慧的象徵。其影響力與神話由來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探討:
一、六字大明咒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
1. **核心宗教實踐**:
- 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中最廣泛使用的咒語之一,幾乎貫穿所有教派(寧瑪、噶舉、薩迦、格魯等)。信徒通過持誦、書寫、刻石、轉經輪等方式來積累功德、淨化業障並接近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本質。
- 它被認為具有無量的加持力,能幫助修行者消除痛苦、獲得內心平靜,並最終引導眾生脫離輪迴,達到解脫或成佛的境界。
- 在日常生活中,藏族人常將六字大明咒融入生活,例如刻在瑪尼石上、寫在經幡上,或放入轉經輪中,隨處可見其影響。
2. **象徵觀世音菩薩的慈悲**:
- 六字大明咒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持誦此咒等同於直接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力量連結。觀世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是極受尊崇的菩薩,象徵無邊的慈悲,六字大明咒因此成為聯繫信徒與菩薩的橋樑。
- 咒語的六個字被認為對應六道輪迴(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),持誦此咒能幫助六道眾生脫離苦海。
3. **文化與社會影響**:
- 六字大明咒不僅是宗教咒語,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符號。它出現在文學、藝術、建築和日常生活中,體現了藏傳佛教對藏族文化的深遠影響。
- 例如,瑪尼堆(刻有六字大明咒的石堆)是藏區常見的宗教景觀,信徒繞行瑪尼堆或轉經輪時默念此咒,表達虔誠與祈福。
4. **靈性與實修**:
- 在藏傳佛教的密宗實修中,六字大明咒被用於觀想、禪修和儀軌中。修行者相信持誦此咒能淨化身、口、意三業,並激發內在的慈悲與智慧。
- 根據教義,持誦六字大明咒的功德無量,甚至只需聽聞或見到此咒也能種下解脫的種子。
二、六字大明咒的神話故事與由來
六字大明咒的由來與觀世音菩薩密切相關,藏傳佛教文獻和口傳傳統中記載了多個與其起源相關的神話故事。以下是主要的傳說:
1. **觀世音菩薩的誓願**:
- 根據藏傳佛教經典(如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或藏傳佛教的傳承教法),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六道眾生而宣說的真言。觀世音菩薩發下大願,要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之苦,而六字大明咒是他慈悲力量的濃縮。
- 傳說中,觀世音菩薩在看到六道眾生的無盡痛苦後,流下慈悲之淚,化為咒語,傳播到世間,成為眾生解脫的方便法門。
2. **六字對應六道與智慧**:
- 六字大明咒的每個字被認為具有特定的力量與意義,對應六道眾生的苦難,並與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與慈悲相連。雖然具體解釋因教派而異,但普遍認為:
- **唵 (Oṃ)**:淨化天道的傲慢,象徵身、口、意的清淨。
- **嘛 (Ma)**:淨化修羅道的嫉妒,喚醒慈悲。
- **呢 (Ni)**:淨化人道的貪欲,啟發智慧。
- **叭 (Pad)**:淨化畜生道的愚痴,帶來覺悟。
- **咪 (Me)**:淨化餓鬼道的貪婪,賜予慷慨。
- **吽 (Hūṃ)**:淨化地獄道的嗔恨,引導解脫。
- 這些字的組合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完美體現。
3. **傳說中的傳播**:
- 根據藏傳佛教的傳說,六字大明咒由佛陀或觀世音菩薩直接傳給諸大菩薩與修行者,後由印度大師(如蓮花生大士)帶入西藏,融入藏傳佛教的密宗傳統。
- 蓮花生大士(Padmasambhava)在8世紀將佛教傳入西藏時,據說大力推廣六字大明咒,教導信徒持誦此咒以獲得加持,並將其融入寧瑪派的修持中。其他教派如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也強調此咒的重要性。
4. **神話中的奇蹟**:
- 藏傳佛教中流傳許多關於六字大明咒的奇蹟故事。例如,持誦此咒的修行者能在危難中獲得保護,或在臨終時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接引。
- 一個著名的傳說是關於瑪尼石的起源:一位虔誠的藏族信徒將六字大明咒刻在石頭上,這些石頭被認為具有靈力,能庇護當地居民,於是瑪尼堆成為藏區的宗教標誌。
三、六字大明咒的象徵意義
- **慈悲與智慧的結合**:六字大明咒被解釋為「蓮花中的寶珠」(Maṇi Padme),象徵智慧(寶珠)與慈悲(蓮花)的完美結合,這是藏傳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標。
- **普度眾生**:此咒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化現,持誦者不僅為自己祈福,也為所有眾生祈求解脫,體現了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。
四、實際應用與文化影響
- **轉經輪與瑪尼堆**:藏族人將六字大明咒寫在紙上,放入轉經輪中,認為轉動經輪等同於持誦咒語,功德無量。瑪尼堆則是將咒語刻在石頭上,供奉於路邊或聖地。
- **藝術與符號**:六字大明咒常出現在唐卡、佛像和寺院裝飾中,成為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元素。
- **日常修行**:無論是出家人還是普通信徒,持誦六字大明咒是日常修行的一部分,許多人每天持誦數千甚至數萬遍。
結論
六字大明咒在藏傳佛教中不僅是一種宗教咒語,更是慈悲、智慧與解脫的象徵。其神話由來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誓願密切相關,通過蓮花生大士等大師的傳播,成為藏傳佛教的核心實踐之一。它不僅影響藏族人的宗教生活,也深深融入他們的文化與日常生活中,成為連結人與菩薩、世間與解脫的橋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