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品、油燈類、轉經綸 Incense, Feng shui,  P.Wheel, Candles
Sign in
購物車:
購物車清單
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
twitter Plurk Plurk
燭台、燈杯
蓮花燭台(3個1組 不含油燈) 酥油燈
產品編號:3156

零售價格 NT 350
購物數量
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!!
02-21001919
產品內容介紹

材質 : 鐵質 . 鍍金 . 

尺寸 : 最大寬度 : 20 公分.底部直徑:7 公分.高度約:  5.5 公分.蓮花燈杯直徑約: 6 公分 

敘述 :

在藏傳佛教中,**供燈**(藏語:མཆོད་པའི་སྒྲོན་མ།,音譯為“措佩聶瑪”)是一種重要的供養方式,象徵智慧、光明與功德,具有深遠的宗教意義與文化影響。其地位與使用方式的由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敘述:

 

一、供燈的宗教意義與地位

1. **象徵智慧與破除無明**

供燈的核心意義在於象徵佛陀的智慧之光。佛教認為,黑暗代表無明(無知),而燈光則象徵智慧,點燃供燈意味著驅散內心的無明,點亮通往解脫的道路。藏傳佛教尤其強調這一點,因為智慧是證悟空性的關鍵。

 

2. **功德累積與福報**

供燈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功德行為。信眾通過供燈,為自己與他人祈福,累積善業,消除業障,並為來世創造善因。藏傳佛教經典中常提到,供燈的功德能帶來健康、長壽、財富及智慧的增長。

 

3. **供養三寶**

供燈是對佛、法、僧三寶的供養方式之一,表達虔誠與感恩。燈光不僅供養佛陀,也象徵將光明傳遞給眾生,體現利他精神,這與藏傳佛教的大乘精神高度契合。

 

4. **儀式中的重要角色**

在藏傳佛教的法會、寺院活動或個人修行中,供燈是不可或缺的儀式元素。例如,在重要的宗教節日(如藏曆新年、衛塞節或宗喀巴大師紀念日),寺院與信眾會點燃大量酥油燈,營造莊嚴神聖的氛圍。

 

二、供燈的由來與歷史

1. **佛教經典的記載**

供燈的傳統可追溯至早期佛教,根據《阿含經》與《毗奈耶毗婆沙》等經典,佛陀在世時,信眾已開始以點燈供養佛陀及其教法。例如,傳說中一位貧女以僅有的油點燈供養佛陀,燈光持續不滅,顯示真誠供養的功德遠超物質價值。這種故事在藏傳佛教中被廣泛傳頌,奠定了供燈的宗教基礎。

 

2. **藏傳佛教的本土化**

當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(約7世紀起),供燈的習俗與藏族文化結合,逐漸發展出獨特的風格。藏地因氣候寒冷,常用**酥油燈**(以犛牛奶製成的酥油為燃料)代替印度的植物油燈。酥油燈不僅實用,還因其穩定而持久的火焰,被認為更能象徵永恆的智慧與佛法。

 

3. **苯教的影響**

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,當地的苯教(Bon)已有點燃火光作為供奉神靈的習俗。佛教吸收了部分苯教的儀式元素,將供燈融入藏傳佛教的修行與儀式中,使其更具地方特色。

 

4. **宗喀巴大師的推廣**

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(1357-1419)對藏傳佛教的儀式與修行進行了系統化整理,供燈作為一種簡單而深刻的供養方式,被進一步規範並推廣。宗喀巴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中提到供養的重要性,供燈因此成為日常修行與寺院活動的常見實踐。

 

三、供燈的使用方式

1. **供燈的類型**

- **酥油燈**:最常見的供燈形式,使用犛牛或羊奶製成的酥油作為燃料,點燃在金屬或陶製的燈盞中。

- **蠟燭**:現代藏傳佛教中,特別是在藏區以外,蠟燭也逐漸被使用,但傳統上仍以酥油燈為主。

- **現代電燈**:在一些寺院或都市地區,為了安全與便利,會使用LED燈或電燈作為供燈,但其象徵意義不變。

 

2. **供燈的地點**

- **寺院**:供燈通常放置在佛堂的佛壇前、佛像或佛塔旁,數量從單盞到數百盞不等。

- **家中**:信眾在家中的佛龕或小型佛壇前點燈,作為日常供養。

- **戶外**:在重要節日或法會中,信眾會在寺院庭院、佛塔周圍或聖地(如拉薩大昭寺)點燃大量燈盞,形成壯觀的燈海。

 

3. **供燈的儀式與方法**

- **點燈前的準備**:信眾會先清潔雙手與燈盞,表達對供養的尊重。燈盞內放入酥油與棉芯,確保火焰穩定。

- **發願與祈禱**:點燈時,信眾通常會念誦供燈祈願文,如《供燈祈禱文》(藏傳佛教中有專門的祈禱文,如“願此燈光照亮無明”),並發願回向功德給眾生。

- **數量與時間**:供燈的數量因個人發心而定,常見為7盞、21盞或108盞,象徵不同的宗教意義。燈光通常持續點燃數小時或整夜,尤其在法會期間。

- **回向功德**:點燈後,信眾會將功德回向給所有眾生,祈願世界和平、眾生離苦得樂。

 

4. **特殊場合的供燈**

- **法會與節日**:如藏曆十月二十五日的宗喀巴圓寂紀念日,寺院會舉行盛大的供燈法會,點燃數千盞燈。

- **超度與祈福**:供燈也常用於超度亡魂或為病人祈福,象徵以智慧之光引導亡魂或消弭病苦。

- **朝聖活動**:在聖地如布達拉宮或岡仁波齊,信眾會在轉經道旁點燈,表達虔誠。

 

四、供燈的文化與現代影響

1. **文化象徵**

供燈不僅是宗教行為,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酥油燈的溫暖光芒與藏地生活的密切聯繫,成為藏族文化認同的象徵之一。許多藏族文學、詩歌與藝術作品都以燈光為意象,表達智慧與希望。

 

2. **現代適應**

隨著現代化的推進,供燈的形式有所變化。例如,藏區以外的信眾可能使用蠟燭或電燈,但其精神內涵不變。此外,一些寺院與佛教團體開發了線上供燈服務,允許信眾遠程點燈並祈福。

 

3. **生態與安全考量**

傳統酥油燈雖具文化價值,但大量使用可能產生煙塵,影響寺院環境。因此,一些寺院開始採用更環保的LED燈,並推廣可持續的供燈方式。

 

結論

供燈在藏傳佛教中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,更是一種連結智慧、慈悲與功德的修行方式。其由來融合了早期佛教的經典教義、藏族本土文化與苯教元素,並在藏傳佛教的發展中被系統化與推廣。無論是寺院的盛大法會,還是信眾家中的簡單供養,供燈都以其溫暖的光芒,承載著對智慧、和平與解脫的祈願,深深影響著藏傳佛教的修行與文化。